儿科常见病

宝宝耳朵痛,就是中耳炎?这4个误区,很多家长都踩过!

2025-06-30

宝宝突然哭闹、频繁抓挠耳朵,不少家长的反应是:“是不是得了中耳炎?”于是便根据以往经验开始用药。

先别慌!耳朵痛≠中耳炎,护理不当反而可能让问题更复杂。

今天,耳鼻喉科赵医生,就来带大家扒一扒宝宝耳朵护理中容易混淆的4大误区,帮家长避开坑,守护孩子的听力健康。

❌ 误区一:耳朵痛就是中耳炎?

✅ 正解:不一定,这些情况也会痛!

宝宝一喊耳朵痛,家长立刻想到中耳炎?先别着急下结论,下面这些情况也会痛:

◎ 耵聍(耳屎)过多:耳屎堆积过多,可能压迫耳道,引起疼痛,尤其是遇水膨胀后。

◎ 外耳道炎:洗澡、游泳时,外耳道进水未能及时排出或清理。

正确做法:发现宝宝耳朵痛,先观察外耳道有无红肿、液体流出或异味,切勿擅自用药,应尽快带孩子到儿科或耳鼻喉科就诊。

❌ 误区二:耳朵进水就会发炎?

✅ 正解:不一定,分情况处理

◎ 少量进水无大碍:如果发现宝宝外耳廓和耳道口有多余的水分,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即可。

◎ 需警惕的情况:如怀疑耳朵内部有进水、有臭味或有液体流出,还是建议带宝宝尽快看医生。

❌ 误区三:耳朵不疼了,中耳炎就痊愈了吗?

✅ 正解:未必,警惕分泌性中耳炎!

宝宝不喊耳朵痛,不代表就是痊愈了哦。

还有一种没有任何液体流出的中耳炎,叫作“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期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正确做法:它常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尤其是急性中耳炎之后,虽然宝宝没有喊痛,也建议遵医嘱按时复诊,排除分泌性中耳炎,以免影响宝宝听力。

❌ 误区四:中耳炎治好后,就不会再复发了?

✅ 正解:并非如此,警惕呼吸道感染

中耳炎治疗后,可能还会再次出现。

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当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可能还会再次发生中耳炎症状。

另外,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因素也会引起中耳炎反复出现,因此,建议足量、足疗程规范治疗,按时复诊。

小小耳朵,大大学问

别让错误观点埋下健康隐患

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才是保护孩子听力的关键